大学(国学经典)
最恶非杀人放火,亦使人无处可活,欲以暴制暴惩恶扬善,却是不能,十年饮冰,满腔孤勇,心中已然万千悔恨,无法无解,读大学者,是为修身养性也
正人必先正己
《大学》以人为中心,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业。孔子说:“己欲达而达人。”《大学》从现实的人、道德的人、理想的人三个层面,关注人的心灵建设,净化人的思想,纯洁人的灵魂,是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关资料图)
我们之所以懂的这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生活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虚伪性,在于知行不合一,在于矫情
最喜欢第一章《大学》《明明德》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方法:“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个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心灵:“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王阳明说:“所谓致知,并不是后世儒者所说的扩充知识的意思,而是指推致自己的良知。这里的‘良知’就是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它不用思考就能知道,不用学习就能具有,所以称之为‘良知’。它是天命之性,心之本体。……致知必在于格物。‘格’即正,‘物’即事。‘格物’即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就是去恶存善,使良知没有亏缺蒙蔽,这样方能达到至善。”
所以,做人成功的要诀在于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上,而不是浪费在无谓的虚名上。以下是关于品德修养的名言箴句,愿与读者共勉:要学苍竹到老虚心留劲节,敬苍松久经风雨不知寒。富贵不傲物,贫贱不易行。正己而不求于人。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兰芳不厌谷幽,君子不为名修。修其本而末自应。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闻人之谤当自修,闻人之誉当自惧。高行微言,所以修身。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个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寡欲的人身心是健康的,微笑的人是自信的!海纳百川,成汪洋之势,是因为它位置最低。金子珍贵,被当作世界货币,是因为其品质的纯粹而并非是由于色泽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