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零食“奶酪棒”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担心孩子缺钙
仿佛是许多家长都会有的心理
确实,营养全面均衡
(资料图片)
是孩子生长发育的保障
尤其是钙和蛋白质
对于孩子的身高、骨骼、肌肉发育
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保证孩子的营养全面比较理想的情况,当然是通过均衡的饮食来实现。
但现实往往很骨感,严格按照科学配比去搭配食材,对普通家庭的“掌勺师傅”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而把饭吃到能让人全然放心的娃,更是可遇不可求。而且吃进去只是第一步,钙和蛋白质的吸收也受多种因素影响。
奶制品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真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上,中国疾控中心、中国营养学会等发布的相关指南中,也都会明确建议包括儿童在内的中国居民多摄入奶类。
看到这你可能又会说了
道理我都懂
但让孩子喝奶
恨不得比让ta吃菜还难啊
确实,有的人就是不爱喝奶
我自己就有被逼迫喝奶的童年噩梦
别急,事情总是有解的——
不如试试营养成分超好的奶酪棒!
比起天然奶酪,奶酪棒味道更好,食用的时候也更易融于口中。它作为一种方便健康的零食,孩子想吃的时候来上一支,既解馋又能补钙,非常适合给孩子吃。
对孩子来说,它是零食,每天吃一吃还挺开心的,根本不用你催。
又因其是奶制品,钙含量、蛋白质含量都令人满意,所以也能帮家长缓解在孩子身上的营养焦虑。
我们应该每天摄入多少奶制品
在理想膳食模式中,牛奶是钙、蛋白质、维生素B2等营养非常好的来源。
奶制品的摄入是非常必要的,对小朋友来说更是如此,最好是每一天都要保证足量。
近年来,无论是官方宣传,还是负责任的媒体,都在加大力度科普奶制品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比如新修订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包含了新版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图源:中国营养协会官网
其中推荐在1600~2400千卡能量需要量水平下,每天应摄入300克到500克奶类及奶制品。
而针对学龄前儿童的部分,也增加了关于“每天饮奶”的推荐:
图源: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图片来源:《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
对儿童的量化膳食建议,则建议每天要摄入350克以上的牛奶或者相当量的奶制品(以钙含量来换算)。
图源:中国营养协会官网
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第6版第二册)》提供的信息,纯牛奶中钙含量约为107毫克/100克,也就是说,无论成人还是儿童,我们每天应至少从奶制品中获取300多毫克的钙。
到底该如何挑选奶酪棒?
市面上的奶酪棒,基本都属于再制干酪或干酪制品,最新更新的国标《GB 2519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再制干酪和干酪制品》中,对二者的定义给出明确要求,再制干酪的干酪含量要大于50%,干酪制品的干酪含量则是15%~50%。
图片来源:国标GB 25192-2022中的相关表述
大家在挑选时就要特别留意了。市面上有的奶酪棒甚至都不标明具体的干酪含量,或者干酪含量就在百分之十几这个水平,勉强达到干酪制品的要求,不能称之为再制干酪。
如果本着补充营养的目的,那么当然选择再制干酪更好,价格可能比干酪制品类的奶酪棒贵一些,但有的钱真不能省啊,尤其是对发育关键期的孩子来说。
下次买奶酪棒时,不妨翻到包装背面,关注一下配料表、营养成分表。建议购买干酪添加量达到50%的再制干酪哦!
➊ 干酪含量:
如果干酪含量在配料中比例越高,蛋白质和钙的含量也相对越高,可优先选择。
➋ 钙钠比:
奶酪的制作一般需要用到盐,导致有的奶酪棒钠含量很高。
因此在挑选奶酪棒时,也要看下钙钠比的比值。在摄入等量钙的同时,摄入越少的钠肯定是越好。
大家可以通过查看营养成分表中的钙含量、钠含量,然后简单的计算一下来进行比较:
图片来源:果壳
计算出来的「钙钠比值」越高,也就说明钙含量相对钠含量更高,对儿童来说也更健康。
做好这2点奶酪棒就能放心吃
奶酪棒虽然口感浓郁香滑,孩子们都爱吃,但是因为营养密度比较高,需要严格控制数量,既不能吃太早,也不能吃太多。
首先,最好别给3岁以内的孩子吃。3岁以内是孩子清淡口味养成的关键期,如果常吃甜食,可能会对甜上瘾,排斥清淡口味的天然食材,从而挑食,影响发育。
其次,奶酪棒当做零食适量吃。《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建议,对于12岁以下的儿童来说,每天零食提供的能量应该不超过10%。换算下来,建议3~5岁的孩子每天吃1支(20g左右),6~12岁的孩子每天可以吃 ≤ 2 支。即使是成年人,每天也尽量不要吃超过3支。
鉴于孩子们都比较爱吃奶酪棒,各位宝妈平时带娃在小区里溜达时,就可以随身带上一两支,孩子玩到饿了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给他们补给能量,还能补钙,实在是太适合喝不够奶、不爱吃绿叶菜的孩子了。
另外晚餐后,宝妈们可以回顾一下宝宝今天是不是喝够奶了,如果刚好差一点,就可以给娃吃一支,不过记得睡前要好好刷牙哦。
这些选购小技巧
以及食用奶酪棒的注意事项
你都get到了吗?
和饼干、薯片、果干等零食比起来
奶酪棒绝对可以算是零食界的健康担当
来源:广西疾控、丁香医生、丁香妈妈、果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