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热闻】济南起步区:新城建赋能,加速智慧化“未来之城”建设
大众网记者 苑文飒 济南报道
2021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近两年来,起步区深入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围绕“四个新”目标定位,按照“五个着力”发展路径,发挥“四区叠加”政策优势,加快成形起势,黄河之畔一座未来希望之城正在加速崛起。起步区官微推出“加快成形起势 携手共向未来”获批两周年主题系列报道,今天刊发系列报道第十五期——《济南起步区:新城建赋能,加速智慧化“未来之城”建设》。
黄河岸边,春潮涌荡。成立两年来,起步区以技术创新驱动为核心,以信息网络应用为基础,加快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引领“未来之城”建设发展向智慧化迈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布局绿色建筑 加速绿色低碳发展
《中共济南市委关于加快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的意见》提到,起步区要率先建设绿色城市全面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持续提高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等要求,开展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大力发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提升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质量。
围绕绿色建设,起步区超前谋划、系统布局,建立了绿色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编制了绿色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发展纲要和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等五个专题规划,制定了一系列绿色建筑的标准和要求,布局实施一批高星级绿色建筑、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和零碳建筑示范项目,基本形成了从规划到实施到管控的绿色建设推进框架体系。
积极在绿建新技术、钢结构装配式技术、被动式超低能耗技术、绿建新材料、新能源应用等多个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此前,起步区零碳智慧创新运营中心项目荣获“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该项目定位绿色生态、健康舒适、节能低碳、智慧感知与环境友好,致力打造有‘生命’的绿色生态仿生感知建筑,努力实现运营阶段的零能耗和零碳。”济南先行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安丰梅介绍。
放眼望去,起步区内绿色建筑林立,“起步区蓝绿空间占比大于70%,每一个项目都体现绿色理念,每一栋建筑都是绿色建筑。”济南起步区相关负责同志表示,起步区在生态优先方面最大的亮点就是将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导向和目标要求纳入发展规划,大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我们的安置房是按照绿色建筑二星标准建设的,目前鹊华九里居已经交付。创新中心、城市展厅、中科新经济科创园等一批绿建示范项目已经投入使用。济南绿色建设国际产业园(一期)2.27万平米13号标准厂房是辖区首个采用被动式技术、低资源消耗的绿色工业厂房。”起步区建设管理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据统计,起步区在建装配式建筑面积总计约350万平方米,该数据还在稳步增加中……
BIM+CIM 为项目建设插上“智慧翅膀”
2023年年初,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陆续公布了2022年山东省建设科技(BIM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起步区市民服务中心、城市展厅、黄河体育会展及科技智造园区(黄河大道一期)工程第一批次、黄河体育及科技园区基础设施一期工程专业足球场、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起步区(一期)等5个项目榜上有名。
原来起步区早在项目招投标环节就明确要求“严格规定建设单位要在规划、设计方案、施工图、竣工验收备案四个阶段提交相应建筑信息模型系统(BIM),符合数字城市平台入库标准,并优先采用国产BIM软件,配合各阶段的BIM审查。明确增加BIM报建标准要求,明确现阶段满足《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等相关国家BIM标准,同步制定并适时发布BIM报建审查工作标准。”其中,横一路大寺河桥、横二路大寺河桥是起步区2022年重点推进的重点项目,这两座集功能和艺术于一体的示范桥梁,在建设过程中就充分利用BIM技术,实现对项目整体建设及钢结构安装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起步区新院(一期)是起步区第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在项目启动伊始,就将先进的施工工艺和高效的施工组织融入项目管理,应用高支模监测系统,WIFI安全教育吊钩可视化系统等20余项智能系统,建立联合BIM工作室,通过全生命周期BIM应用,实现‘一模到底’,推动项目快速建造。”中建八局一公司项目负责人说。
BIM技术大大提升了建筑业的信息化水平,BIM结合GIS和IoT构成的CIM技术也为城市的管理提供了更为智慧化的手段。起步区在建项目在推进BIM技术在建筑、市政项目全寿命期的一体化集成应用的同时,积极推动示范项目与CIM应用的融通联动,进一步提高了信息化监管能力和产业链资源配置效率。“起步区通过建设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和CIM平台,打造数字孪生城市。通俗讲,未来每栋建筑的每天用水量、耗电量等信息,以及交通、消防等各类社会民生信息,都能链接到‘城市大脑’,从而实现快速感知、快速调度、快速处置。”起步区经济发展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
运用智慧平台 赋能重点道路管理
穿行在黄河大道一期青银高速以南段地道内部,起步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发现,这条于2022年8月17日正式通车的市政道路,地道内部安装有摄像机等设备。相关负责人介绍:“地道里不仅有摄像头,还搭载热成像仪等设备,集成有害气体、烟雾、光照度、温湿度等传感器以及定位装置和语音对讲系统的轨道机器人系统,可代替传统的人工巡检,在应急响应工况下,机器人将以最高速度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救援指挥、救援辅助、伴随式救援引导。我们还新加装了毫米波雷达,可以实现对进入车辆的全息感知。”这些功能技术的实现全仰仗黄河大道管理中心搭建的数字孪生平台。
据介绍,平台采用无人机空间数据管理平台、BIM+GIS管理平台、鲁班进度管理平台和360全景空间数字化平台等,一方面通过对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采集、协同控制,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实时模拟动态显示进入地道的所有车辆,实现智慧化、可视化的一屏管控。
“不仅如此,起步区在黄河大道建设上还提供了充足的无线覆盖机房、供电条件及隧道内空间预留,为5G网络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同时,基于毫米波雷达、视频等构建的全息交通感知环境,未来结合高性能边缘计算设备、路侧通信单元等,可开展面向地下道路场景的多样化车路协同应用建设。”管理中心相关技术人员介绍。
此外,起步区在推动新城建在起步区重点项目建设中广泛应用的同时,围绕新城建产业链关键节点,推动辖区新城建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攻坚,在国际标准低招商产业园、中科新经济科创园等重点园区,率先引进产业链关键节点项目和企业,促使产业链原有“点状”特色产业延伸为“链状”产业联动,并鼓励在链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或自主技术创新,加速起步区形成“新城建”产业研发、推广、应用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