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热消息:解局 | 被拆售的广州复星国际中心
观点网 复星甩卖项目的故事仍在继续。
(相关资料图)
相传近一年时间,复星集团拟出售广州复星国际中心主塔的消息终被印证。5月21日,知识城集团公众号发布称,成功收购复星国际中心项目。
知识城集团下属控股公司广州知侨有限公司完成对广州市星健星粤房地产有限公司的股权收购,前者将完全持有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西区的复星国际中心项目,该项目已更改地名为开元广场。
琶洲复星国际中心项目现一分为二,南塔更名为铭丰广场,北塔则为开元广场,告别老东家复星。
今生
2022年8月,市场消息称,复星集团拟出售广州复星国际中心主塔,接盘方为一家城投公司。直至上月,这家神秘城投公司渐渐浮出水面,消息指接盘方为知识城集团。
5月21日,知识城集团下属控股公司广州知侨有限公司完成对广州市星健星粤房地产有限公司的股权收购,将完全持有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西区的复星国际中心项目。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其中主塔楼超高层220米、副塔60米,定位为国际超甲级写字楼。但此次交易并未披露具体的金额,业内人士猜测价格约5万元/平方米,按此计算,交易价款达70亿元。
据观点新媒体了解,广州知侨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3月8日,注册资本10000万元,由知识城(广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90%和广东华晟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0%,而广东华晟由侨鑫集团全资持有。
广州知侨有限公司对外投资仅1家公司,即广州市星健星粤房地产有限公司。后者注册资本10,000万元,成立于2015年8月14日,经营范围包括非居住房地产租赁、住房租赁、房地产经纪、房地产咨询等。
企查查显示,3月10日,星健星粤已发生了股东变更,新增股东为广州知侨有限公司,广州市复星南粤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退出,复星南粤由复地集团全资持股。至此,复星集团正式宣告退出南方总部大楼——复星国际中心项目。
对于此次收购,知识城集团表示,其抓住疫情窗口期成功获得广州核心区域优质物业,有力地拓展了经营版图;另外,引入侨鑫集团共同成立广州知侨公司作为琶洲项目收购载体,通过灵活合规的合作机制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侨鑫集团投资涉及地产、金融、健康、教育、酒店餐饮、媒体等多个领域,地产领域项目包括侨鑫国际、汇景新城等,高端住宅项目汇悦台与开元广场(即复星国际中心)隔江相对。
深耕于广州黄埔的知识城集团,收购复星国际中心项目意味着落子琶洲,外拓之旅加速进行中。
无独有偶,广州写字楼市场近期出现多宗大宗交易,包括南沙区明珠湾的利通金融中心、黄埔区科学城的科汇金谷以及天河区珠江新城的三银大厦。
从近期的珠江新城和琶洲的甲级写字楼市场成交来看,主要以大宗交易为主,而此次复星国际中心北塔交易或将刷新大宗交易新高。
前世
这宗琶洲地块见证了复星的高低起伏。
2015年6月30日,广州琶洲电子商务区7幅地块以组合搭配形式出让。虽然4宗组合地块以底价78亿元成交,但竞得者更为引人注目,分别为阿里巴巴、腾讯、国美和复星。其中,复星32.02亿元斩获地块,为当日现场最高价地块。
该地块总用地面积约2.21万平方米,将建设成分别高180米和200米的双子楼,这意味着标志着复星南方总部落户广州,并将打造为“金融蜂巢”与“健康蜂巢”。
彼时,复星代表表示,未来进驻琶洲时间预计需三年,因为现在集团涉及的业务较多,包括医疗、保险、金融、电商、健康等,具体什么业务进驻广州还有待集团再商定。
2016年4月,复星琶洲项目率先动工,成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第一个开工的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业态规划包含江景写字楼、健康管理中心、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商业中心等。
2019年后,复星集团频频出售资产回笼资金。复星国际中心尚未落成,南塔地块便于2019年3月被售予新加坡丰树集团,交易总价为42.9亿元,交易单价每平方米约3.9万元。
丰树集团将其更名为铭丰广场,2021年3月实现交付。铭丰广场地上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塔楼A高达172米,共36层,塔楼B共10层。裙楼地上3层,包含两层商业及一层办公,项目将为区域内电子商务、科技、媒体、通讯及其他商业服务公司提供办公空间。
同年12月,由复地产发集团实施开发的北塔项目完成主体结构施工。项目主塔高约220米、副塔高约60米,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业态包含超甲级写字楼、金融服务体验中心、国际健康管理中心、精品商业、服务式公寓等。
2020年10月,复星国际中心正式亮相。在其发布会上,复星联合健康保险、星恒保险代理、中州期货、德邦基金、乐乎等宣布进驻;同时,亦提出“智慧蜂巢”概念。
投资35亿元的复星国际中心于2021年正式交付使用,吸引了马士基、安点科技、奥牛投资、美餐乐等企业进驻。
时至2022年8月,复星国际中心主塔被置于货架上消息不胫而走。市场上对于复星甩卖资产进而“回血”的动作已见怪不怪了。
知识城集团与侨鑫集团接手后,对于焕新的开元广场定位及规划是否会有所变化等疑问,截至发稿,相关公司尚未回复观点新媒体。